于我而言,我只钟情于肺心京粉,并且要加红辣酱和一点点醋,但绝对不加榨菜,从小到大都是这个口味。味蕾和胃,都只认这一配置。
据传,“京粉”一词的来源与乾隆皇帝有关——某次乾隆下江南(毕竟传说中他与海宁陈家渊源颇深),在当时县治盐官城外某农户家中避雨,农户用刚过完年剩下的肉汤,配上了一些邻居家讨要的猪杂,煮了一锅红薯粉招待。乾隆又饥又寒,连吃数碗,觉得甚是美味。返回京城后,总想着再吃上一碗猪杂粉,但无论哪个御用厨师都没有让乾隆满意。于是再下江南时他又去那户农家,让那农户再做一次猪杂粉吃,并将那红薯粉丝赐名“京粉”。那农家夫妇以此做起猪杂粉的小吃生意,“京粉”二字沿用至今。且不管传说真假,想来应该确实有着悠久的历史了吧。
小时候跟着父母难得去硖石街上,要么是逢年过大节上街买新衣买新鞋,要么是生病就医(说来惭愧,儿时身体单薄)。
若是逛街的话,大多数时候都会在饭点或者点心时间找一家京粉店,吃上一碗肺心京粉头(那时候经济条件差,舍不得下馆子点菜,基本都是京粉或者馄饨当做午饭。母亲还为了省钱,每次点的都是肺头京粉,就是肺叶,不舍得吃猪心的)。只记得那时候好像去过工人路边老的小商品市场门口,南北向的一个巷子里的一家小吃店,还有干河街上的某家店面。
△资料图
后来长大了,印象中去过华联对面工人文化宫里的一家,那时候里面有个花鸟市场吧(也是和母亲一起去),还有老海高西边梅园路口的珍香斋、长埭路白漾桥附近的一家珍香斋、太平弄里的春燕京粉以及长埭路太平弄路口的珍香斋(那边附近有卖羊毛衫毛线团什么的市场,所以也是一起和母亲去的)。
春燕京粉和老海高西边的珍香斋应该去得最多。每次都是点上一碗大碗肺心京粉,再加上一笼蒸南瓜馄饨或者肉馄饨,偶尔也会点一个千张包元。若是和家人一起,那就把这几样都点上。南瓜馄饨和猪肉馄饨一蒸,皮薄馅香(估计除了海宁也是吃不到的),与沙县的蒸饺有些类似,但又完全不是一个口感和味道。
赴杭求学、留杭工作之后,回海宁的次数越来越少,但有机会的时候还是会去吃上一碗热腾腾的肺心京粉,一般都是去郭店街上的“朵朵馄饨店”,阿能面馆隔壁,离岳丈家近,想吃了就开上车,约摸三五分钟便到。点上一碗肺心京粉,一碟牛肉煎饺,在热气与香气交叠之中,大快朵颐,身心舒坦。毕竟出了海宁,京粉还真是吃不到的。
一大碗京粉下肚,拍拍肚皮咂咂嘴,既满足了口腹之欲,又回忆了一番童年,还消解了些许乡愁,于是欢喜。
——癸卯年腊月于钱塘(作者供图)
作者简介:胡慧斌,笔名胡城里。1987年生人,海宁市迎丰村胡城里人氏,现居杭州钱塘。喜读书、好足球。海宁市高级中学校友,对家乡海宁有着浓厚的感情。
《悦读·潮文》栏目征稿啦!
凡是能够展现海宁历史进程、人文精神、名人事迹、自然风貌、文学艺术作品、古籍著述、文物档案、民俗风情、名胜古迹、非物质文化遗产、地名历史典故以及好书荐读等相关内容,在回望和呈现历史文化的同时,充分展现新时代潮城海宁的新故事、新变化、新成就。
投稿方式:
本次征稿以word文档附件提交,注明“作者+题目”。文末注明作者简介、联系电话、详细通讯地址。
投稿邮箱:ydchaowen@163.com
联系电话:0573-87235129(工作日8:30-17:00)
联系地址:海宁市海昌南路509号海宁市传媒中心14楼 融合编辑部
>点击查看完整征稿函<
HAINING
权威发布 民生服务
先关注 后星标
编辑:谭叶琳
大家都在看
1
海宁市委书记徐明良走进《年度对话》
2
今起,海宁市区这里封道施工!持续两个月!
3
海宁市市长质量奖揭晓!恭喜这些企业! 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